團隊簡介
信息與通信技術教學團隊承擔信息處理技術及通信技術兩大類課程的教學工作。兩類課程主要講授信息的度量、表示、分析和處理的基本原理,研究信息的獲取、存儲、傳輸、處理及顯示的基本技術。主要教學目的是使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本科生了解和掌握信息科學的基本內容、原理和方法,培養掌握現代信息處理與信息通信技術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長春工業大學自1996年為首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開設數字圖像處理、信號編碼技術、通信原理、現代交換技術課程,之后又為本科生開出移動通信機技術、光通信技術課程。2001年經過教育部批準長春工業大學獲得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資格,教學團隊為研究生開設圖像處理技術、語音信號處理技術、信息論原理與應用等課程。2011年現在長春工業大學擁有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單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被吉林省教育廳批準為吉林省高等學校“十二五”特色專業,致使信息與通信技術的系列課程走向成熟。在18年的教學實踐中,隨著信息與通信技術科學的不斷發展,課程不斷進行教學改革,逐步修改教學大綱及教學內容,改進和發展新的教學手段,使信息與通信技術類課程成為重要的、成熟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群。
團隊精神
在基礎理論層面,注重講授基本概念及應用方法,注重知識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在嚴謹講授基礎理論前提下,強調工程應用性,大膽丟棄在工程數學中已詳細完成的公式理論推導,強調物理意義及實際應用。
在應用技術層面,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和新技術與新知識的應用舉例,講授內容以工程化為主,以解決具體問題為案例,開展案例式教學。把工程開發的基本過程與基礎理論相結合,講述基礎理論在工程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同時適當引入教學團隊的研究成果,將新技術、新方法及新工具和新環境引入到教學內容中。突出理論教學以案例為核心的特點。
積極探索和推行研究性教學法,注重研究性思維能力培養,從課程的理論體系及獨特魅力出發,用工程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實驗課作為研究性教學的重要環節與理論教學密切配合,加大研究探索性因素,體現了研究性教學的宗旨;同時鼓勵學生自主設計,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發揮空間,為學生從事工程實踐奠定了基礎。
發展目標
在團隊建設過程中進一步做好如下五個方面:
①理論教學是研究性思維訓練的重要途徑;
②實驗教學是研究性教學的重要環節;
③科學的講授藝術及現代化教學工具的運用是研究性教學的重要手段;
④科研成果的適時引入,對研究性教學具有引領作用;
⑤教材建設是研究性教學的基礎性工作。
出版教材
教材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入選規劃或獲獎情況
|
人臉圖像信息處理與識別技術
| 史東承
| 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
| 研究生教育書系(信息與電子科學)
|
信息與通信技術學科概論
| 史東承、梁超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21世紀高等學校規劃教材
|
數字電子技術基礎
| 高燕梅,沙曉菁、梁超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電子電氣基礎課程規劃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