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青年教師的成長歷程和發展藍圖
——張會軒副校長 在青年教師培養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各位青年教師,你們好!
二十六年前,我也和你們一樣,是一名青年教師。德江校長也是一名青年教師,德江校長比我早來一年,他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當時的青年教師有北大畢業的,還有交大、南開的,有一位南開大學數學系畢業的,他給自動化系老系主任蘇魁武教授當助教,他說全校只有三個人懂現代控制理論,一位是老主任蘇魁武教授,一位是德江校長,另一位當然是他自己。我跟你們講這些,就是讓你們明白,現在在座的各位青年教師,就是將來的校長、副校長、學院院長、教授。你們將來發展到什么水平,我們學校就是什么水平。
你們現在三十歲左右,離六十歲退休還有三十多年,我今天要講的就是三十年之后你們應該發展成為什么樣兒?這三十多年應該怎樣度過?要經歷哪些歷程?這些問題不知你們自己想過嗎?
個人的發展是與國家發展和國家前途緊密相連的。你們正好處在我們國家偉大復興的時代,三十年之后,我國的GDP將超過美國,除了個別領域之外,在很多領域中我國的科技水平將會與美國并駕齊驅。在這期間,各行各業都要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大學的教學科研水平將會趕上或者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我們學校在國內排名二百名左右,將會趕上美國排名一百名左右的大學的水平。你知道美國排名一百名左右的大學啥樣嗎?我們與他們的差距有哪些?這些問題不知你們自己想過嗎?
我們學校最近這幾年發展很快,遠遠超過了我們的預見,招生規模翻番、儀器設備水平顯著提高,雖然與美國、日本的大學相比,差距仍然較大,但是與英國的大學相比,差距顯著縮小,再過十年,硬件條件將會趕上一般英國大學的水平。所以說,三十年趕上一般美國大學的水平是有可能的。世界潮流,浩浩湯湯,你能夠趕上潮流不被淘汰嗎?
我們是大學教師,那么我們自己知道大學教師應該是啥樣嗎?我們所從事的大學教師工作是什么性質?你知道嗎?你們可能只知道一部分,并不完全知道。我們的社會,現在還是一個科學文化素養有待提高的社會,很多外行人的確不知道大學教師的工作性質。你的親友、鄰居、同學可能羨慕你:“噢,大學教師,一周只上幾堂課,下課就回家了,不用坐班,多輕松啊”。如果我們自己也這樣理解,那就糟了!我們這所大學就辦不好啦。
我已經做了26年教師,時間不算長,我自己理解,大學教師有五項職責:(1)教書;(2)育人;(3)科學研究;(4)學科建設和學校管理;(5)服務社會和引領社會。
如果大學老師下課就回家,那么這五項職責只能做到第一項,而且還做不好。下面我從這五個方面講一講青年教師的成長問題。
一、教書
完成好教學任務是教師的最基本職責,所以提高教學能力是我們這次青年教師培養的重點。剛才熙瑩副校長和德江校長已經講得很全面了,他們講過的我就不再重復了。
給別人講,首先應該自己會,這是最基本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但是有許多人,雖然自己懂,卻講不明白。這里除了備課不充分以外,還有個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的問題。在我們國家,有兩個最偉大的人物,他們都是老師,他們有很好的教學方法可供我們學習。這兩個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毛澤東。孔子他的主要職業就是老師;毛澤東年輕時讀的是師范,后來成為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導師,毛澤東思想教育了全黨幾代人。
毛澤東指出:“在教學方法上,教員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來講課。教員不根據學生要求學什么東西,全憑自己教,這個方法是不行的。教員也要跟學生學,不能光教學生。現在我看要有一個制度,叫做三七開。就是教員先向學生學七分,了解學生的歷史、個性和需要,然后再拿三分去教學生。這個方法聽起來好像很新,其實早就有了,孔夫子就是這樣教學的。同一個問題,他答復子路的跟答復冉有的就不一樣。子路是急性子,對他的答復就要使他慢一些;冉有是慢性子,對他的答復就要使他快一些”(見《毛澤東文集》第三卷)。
孔子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就是“因材施教”??鬃拥牧硪粋€學生公西華對此發生疑問,孔子解釋說:“冉有退縮,故鼓勵其進??;子路則勇于進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縮”(見《論語·先進》)。后來果然如孔子所評價的那樣,子路不知退縮,卷入別人的內亂,讓人打死了。
毛澤東早在1929年就提出過十大教授法(見《毛澤東文集》第一卷):
(1)啟發式(廢止注入式);(2)由近及遠;(3)由淺入深;(4)說話通俗化(新名詞要釋俗);(5)說話要明白;(6)說話要有趣味;(7)以姿勢助說話;(8)后次復習前次的概念;(9)要提綱;(10)干部班要用討論式。
關于大學教學的特點與方法,曲阜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李如密教授(博士),在互聯網上有一個多媒體片子,在這里我沒法全講,摘錄一段,是關于什么時候學生能學得最好的。
1、當學生有興趣的時候,他們學得最好;
2、當學生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時,他們學得最好;
3、當教學內容能夠用多種形式來呈現時,他們學得最好;
4、當學生遇到理智的挑戰時,他們學得最好;
5、當學生發現知識的個人意義時,他們學得最好;
6、當學生能夠自由參與探索和創新時,他們學得最好;
7、當學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夠做重要的事情時,他們學得最好;
8、當學生有更高的自我期望時,他們學得最好;
9、當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時,他們學得最好;
10、當學生對教師充滿信任和熱愛時,他們學得最好。
只要大家有責任心,積累一段教學經驗之后,是一定能夠教好的。對于你們青年教師教學,我們這些老教師應該多發現你們的優點,愛護你們的積極性。我在英國留學時,發現他們有一個好的教學方法和管理方法,就是“找優點”。一個人有一條優點,十個人加在一起就有十條優點,經過交流,互相學習,就能達到每個人都學會十條優點。
二、育人
大學為了提高培養質量,應該是師生一起活動,老師隨時輔導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給學生做榜樣。上世紀四十年代,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對大學的師生關系提出了這樣的比喻,大學就像大海,老師和學生都是水里的魚,小魚跟著大魚游,游著游著,也就變成了大魚。正是在從游的過程中,學生們通過借鑒,理解,模仿,而最終成才。
大學老師不能下課就回家,而應該繼續留在學校,留出足夠時間給學生答疑。對于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還要給與個別輔導、安慰和鼓勵。對于學生的不良習慣,也會及時發現和矯正。通過師生共同相處,還能使教師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使自己的教學方法會更有針對性。英國大學有老師與學生一起進行小組討論的教學方式,便于教師了解學生情況和及時給予指導,對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很有好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導師制”。
我們經常講大學教育不但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能力。那么,我問你,怎樣培養能力?培養能力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親身實踐。我們所講的能力,主要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自然和認識社會的能力,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能力。現在提出建立和諧社會,還應該包括適應自然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一個真理的發展,必然有一個從實踐中進行總結和與謬誤進行爭辯的過程。如果老師帶領學生親身參與了這個過程,讓學生親身實踐,親自總結,親自爭辯,學生就掌握了發現真理的能力。并且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加增強自信。對于過去已經發生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老師應該講清楚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生動地再現當年的發展歷程,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和判斷,這樣也能夠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通常講學習知識、鍛煉能力。可見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鍛煉過程,是一個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必須在老師的帶領下通過師生共同活動來完成。所以,老師不能講完課就回家。圖書館、博物館、實驗室,參觀、野外考察、社會實踐、生產勞動、軍事訓練,都是為了鍛煉學生能力而提供的條件,建設和利用這些條件,離不開老師,應該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鍛煉學生能力。
這些道理,我們并不是不懂,但是我們以前窮啊,學校把僅有的一點財力都放在擴大規模上了?,F在我們國家富了,學校的規模也發展得差不多了,今后,我們要加大對圖書、設備等方面的投入。
三、科研
大學教師首先要教書,這不假,教學是教師的最基本職責。但是,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大學教師應該對人類知識做出自己的貢獻,最優秀的大學教師應該提出自己的理論、學說,甚至形成自己的學派。絕大多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是大學教師,并且他們中的大多數還有師生傳承關系。從此可以看出,通過科研活動進行師生親身傳承也是大學教育的一種主要方式。我們大學教師的工作性質,就是既搞教學,又搞研究。很多時候,教師的工作是領著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起做研究,把教學活動和科研活動完全融為一體,做到既出知識,又出人才。
搞科研的要領,根據我自身的體會,主要有兩點:
第一,一定要選擇一個有名的導師。這條你們一定記住,以前沒有遇到名師的,可以再拜名師。有一句話叫“嚴師出高徒”,這句話不對,應該是“名師出高徒”。在名師指導下,能夠在前沿領域做研究,一步到位了。名師社會影響力大,門下的學生水平也高。
第二,做研究一定要從頭做起。每個學科都有本學科的基本科學問題,我們做研究一定要圍繞這些基本科學問題從頭做起,決不能急功近利。對于應用性課題,也要先從中提煉出基本科學問題,一邊做應用,一邊做基礎?!耙詫嶐B虛”,以應用研究來養基礎研究。從頭做起的方法,就是從頭開始,把自己研究領域的重要文獻讀全、讀透,一定要讀外文原版文獻,中文翻譯的不行。我問過我的老師,做研究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他說,一定要做到本領域的重要期刊,出一期,看一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文章讀懂。這與查資料不一樣,這主動,查資料被動。我舉一個例子,例如自己的腰帶壞了,直奔商店去買腰帶,顧不上看別的商品,因為腰帶壞了很急(這就相當于為了解決某個問題去查資料)。閑著沒事逛商店就不同了,可能會發現很多好東西,可能還會有自己以前不知道的東西。
一個人要發展,一定要抓主要矛盾。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但是很不容易做到,原因是很難擺脫眼前利益的誘惑。當年我出國留學之前,原吉林工業大學的一位五十多歲的老教師,他是留學蘇聯回國的副博士,給了我一個忠告:“到國外千萬別打工,一定要讀學位,學位管一輩子?!蔽业接?,一天也沒去打工,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研究上了。與我們同期到Lancaster大學一共六個人,只有我一個人獲得了獎學金,讀了博士。博士學位一定要做,但必須是為了提高水平而真做,不是為了裝裝樣子假做。只有放棄一切,全身心投入,整個精神融入到研究工作中去,才能真正進入博士境界,達到博士水平?!傲粌?,難成正果”。
青年教師搞科研,最好加入科研團隊。我校目前有7個省部級以上科研機構,23個校級研究所,科研工作有良好的基礎,希望你們踴躍加入這些研究團隊。
科研是師生參與實踐活動的一種方式,也是參加學術交流的動力,應用性課題還促使師生參加企業的生產實踐,是提高教師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對提高教育質量非常重要。
四、學科建設和學校管理
大學教師的教學科研活動是在一個集體中進行的,這個集體就是學科。學科是教師組成的大家庭,每一個成員都有建設和管理這個大家庭的責任和權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科建設。
如何確定學科的發展方向?首先要知己知彼,做到學有目標,趕有方向。加入WTO,實現了經濟的全球化;互聯網的普及,實現了信息交流的全球化。那么我們在確定學科的發展方向時,也必須有全球眼光。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選擇地追求卓越。鄧小平同志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是三十年前講的,現在看來很有遠見。我們在互聯網上,能夠很方便地查到國內外其他大學同類學科的情況,包括它們每一位教師的研究方向、承擔課題、發表論文情況,學科的儀器設備情況,經費情況等。從中我們能夠學到很多經驗,查找出我們的不足,找出我們的比較優勢。有了參照物,我們就應該知道自己怎么建設了。
我們每一位青年教師,作為一個學科的成員,應該有自己的發展目標。從職稱上講,有講師、副教授、教授,大家可能都希望早日評上高一級職稱。以后評職稱的標準越來越高,必須有突出的業績才行。我們學校目前在國內排名第二百名以內,隨著國家的發展,再過三十年,我校將會趕上美國排名一百位,英國排名二十位,荷蘭或者韓國排名第十位大學的水平。到那個時候,你們必須達到這些大學中外國同行的學術水平,請你們回去到網上查一下,他們的青年教師現在什么水平,你要怎樣努力才能趕上。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完全超出了我們的預料,可能連鄧小平這樣偉大的人物,也沒預料到發展得會有這么快。所以,再過三十年,中國什么樣兒,我們學校什么樣兒,也會超出我們的預料。
建設一個學科,首先要考慮怎樣吸引和穩定學科成員。鄧小平講“發展是硬道理”,不能發展就不能穩定。學科全體成員,不論老教師還是青年教師,首先要考慮的是怎樣加快學科發展。無非是三個方面:第一,多出高水平成果,包括論文、獲獎、著作、專利、作品等,還包括承擔高層次的重大項目,比如說德江校長承擔的國家支撐計劃項目,一個項目經費高達2000多萬。第二,多出高水平人才,包括培養高水平學生和涌現高水平教師,例如獲得杰出青年教師稱號,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被外校聘為博士生導師等。第三,改善物質條件,包括儀器設備,房舍條件,圖書、資料、網絡等。只有集體發展了,個人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發展的原則是:“以貢獻求支持,以創新促發展”。
青年教師要注意積累學術業績,如果你的簡歷上一篇高水平文章也沒有,出國進修人家都不愿意接受你,評職稱也很困難。
學科建設搞好了,科研條件改善了,青年教師通過承擔課題還能增加收入,越干越有勁兒。同時我們也要關注那些教學任務較重的基礎課教師,要制定相應政策給予扶持。
五、服務社會和引領社會
大學通過技術轉讓、咨詢服務、終生教育等方式服務社會。
教師是崇高的,教師的追求是精神的,不是物質的。教育是開放的。大學是追求真理的地方,要堅持理性和引領社會觀念,要追求高尚、遠離低俗。因時間關系,這方面我就不多講了。
各位青年教師,我們要做自己的主人,同時也是我們長春工業大學的主人。我們的責任是超越老教師,做新時代的引領者,我們不能坐等老教師為我們創造條件。你們應該記住,自己的前程要靠自己把握,自己的學校要靠自己建設。這個道理就好像父母老了,文化水平又低,家業的振興要靠兒子、孫子一樣。我們這些老教師對待你們,也應該像對待兒女一樣,全力支持你們成長。
我們國家有出國留學基金、國內訪問學者、國內進修計劃、新世紀人才工程等各種人才培養計劃支持青年人成長。我校人事處也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出國進修或者國內進修。
我有一種感覺,就是我們遲早都要登上世界學術舞臺。我們要習慣用互聯網向國外發表論文,也通過互聯網為國際學術期刊評審論文。我們必須按國際通行的學術規則做事,國際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在這方面,老教師沒有你們有優勢。你們決不能走老路,而要闖出新路,做一代新人。正如毛主席他老人家所說,“世界是你們的”,“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