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
自動化教學團隊最早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成立的“工業企業自動化教研室”,經過近六十年的發展,團隊在自身建設、教學改革、教改與學改結合、三個課堂結合、實踐教學與基地建設、科研促進教學、全程導師制與學生素質教育等方面開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獲得了多項教學改革成果。2007年被評為校級優秀教學團隊,同年被評為吉林省優秀教學團隊,2008年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
一、團隊簡介
長春工業大學自動化教學團隊由在編的24位自動化教研室全體教師組成,是一支由老中青組成的學歷、職稱結構合理的隊伍。
表1團隊成員年齡、職稱、學歷結構表
年齡結構
| 30歲以下
| 31歲~40歲
| 41歲~50歲
| 51歲以上
|
3人
| 7人
| 10人
| 4人
|
職稱結構
| 教 授
| 副教授
| 講 師
| 助 教
|
9人
| 4人
| 10人
| 1人
|
學歷結構
| 博 士
| 碩士(在讀博士)
| 學 士
|
16人
| 8人 (2人)
| 0人
|
| | | | | | |
團隊負責人:張德江 教授
自動化國家級教學團隊、國家級特色專業(自動化)、吉林省“十二五”特色專業(自動化)、吉林省首批品牌專業(自動化)負責人,吉林省“十二五”優勢特色重點學科“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帶頭人,吉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主任。吉林省高級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吉林省優秀教師,吉林省教學名師,吉林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吉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長春市特等勞動模范,吉林省勞動模范。兼任吉林省科協副主席,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評估分會副會長,吉林省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吉林省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張德江教授帶領團隊成員長期致力于團隊建設、教學改革與實踐,提出團隊建設的“四種作用”,“五個互動”,梳理出大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五個過多和過少問題,提出了“學習的革命”并且推廣到全校,總結了9種學習觀和32字創新學習法,引導大學生由傳統學習向創新學習轉變,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改革成果豐碩:獲國家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主持完成省級以上教育教學改革課題6項;出版教育研究專著3本;發表教育教學研究論文30余篇,其中,在《中國高教研究》、《中國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國大學教學》、《現代教育科學》、《中國教育報》、《光明日報》、《吉林日報》等報刊上發表研究論文21篇。國家級精品課《計算機控制系統》配套教材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電氣信息類規劃教材、“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并于2011年11月被評為吉林省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二、團隊建設
自動化教學團隊在長期的建設過程中,形成了優良的傳統和堅實的基礎。團隊建設提出并實施了教學團隊建設的五個互動、堅持發揮四種作用以及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接口建設。
1.提出并實施了教學團隊建設的五個互動
(1)教學與教研互動,實施自覺的教育
(2)教學與科研互動,實施有體會的教育
(3)理論與實踐互動,實施學以致用的教育
(4)教師與學生互動,實施教學相長的教育
(5)教師與教師的互動,實施團隊作用的教育
2.團隊建設發揮四種作用
(1)老教師的帶動作用
實行青年教師培養的導師制,明確老教師指導青年教師的要求,定人員、定任務、定措施,并且定期檢查落實。
(2)課程組的整合作用
相近的課程組成課程組,開展教學研討與改革實踐,促進了課程建設。
(3)教師間的互助作用
制定了相互聽課制度和教研室內部的教學評價制度,請優秀教師做觀摩教學,組織團隊內的教學交流,團隊成員之間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很好地發揮了互助作用。
(4)團隊組織的促進作用
要求每個成員有發展計劃,有行動措施,相互比學趕幫,形成了濃厚的進取氛圍和奮斗精神。
3.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接口建設
團隊大力倡導新時期的七種師生關系,即以生為本的師生關系,平等相處的師生關系,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授業加激發的師生關系,直接對話與交流的師生關系,師長加朋友的師生關系和基于賞識教育的師生關系,實行班導師制,密切師生關系,優化“教”與“學”的狀態。
三、團隊建設成效
長期以來,自動化教學團隊通過不斷完善自身建設提高了整體素質,建設成效明顯,實現了隊伍整體素質與層次的提升。通過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通過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三個課堂的結合提高了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實踐創新能力,引導了學生的自主發展,通過全程導師制加強了對學生的教育和指導,密切了師生關系。多年來,本專業學生在挑戰杯大賽、電子設計大賽、足球機器人大賽等多項賽事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通過社會調查反饋和跟蹤,本專業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普遍較好,綜合能力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
團隊建設通過“四個作用”、“四個互動”等一系列建設措施,明顯提高了團隊成員的學術水平、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團隊內形成了濃厚的愛崗敬業、積極進取的風氣和氛圍。
(1)團隊擁有吉林省優秀教師2人,吉林省教學名師1人,吉林省教書育人楷模1人,博士點立項學科帶頭人2人、學術骨干教師3人,校教學主講名師3人,9人先后被評為長春工業大學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5人次獲校中青年教師講課大賽一、二等獎,9人次獲校教學效果優秀獎。
(2)擁有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1人,教育部自動化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1人,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專家1人,吉林省高級專家1人,國家“863”項目評審專家2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2人,吉林省跨世紀學術(學科)帶頭人后備人選1人。
(3)2009年以來,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吉林省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三等獎4項,以及中國高教學會優秀高教科研成果一等獎1項,吉林省高教學會優秀高教科研成果一等獎2項,吉林省教科院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
(4)2008年9月自動化“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立項建設。
(5)2007年6月被評為吉林省首批特色專業,同年被評為國家級一類特色專業,2011年6月再次被評為吉林省高等學校“十二五”特色專業。
(6)2011年自動化專業被批準為長春工業大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1年9月上報教育部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7)2012年4月吉林省教育廳批準自動化“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013年6月教育部批準自動化“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8)2012年6月,與中鋼集團吉林鐵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首批“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獲得批準。
(9)承擔教育部高教司、中國高教學會、吉林省高教學會等各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18項,其中重點課題13項。
(10)建設成1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和1門吉林省精品課,1門省級優秀課,2門校級精品課。
(11)出版教材4部,其中《計算機控制系統》分別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電氣信息類規劃教材,2011年獲吉林省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2012年入選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
(12)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學改革與實踐成果撰寫專著2部。
(13)近五年在《中國大學教學》、《中國高等教育》、《電氣電子教學學報》等期刊發表教學改革論文36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23篇。
(14)團隊所建設的一級學科“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為吉林省“十二五”重點學科,所創建的“吉林省工業節能科技創新中心”和“吉林省生產過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吉林省科技創新中心,“控制工程”實驗室為吉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15)團隊成員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2項,授權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1項、實用新型專利19項。
(16)自2009年以來,本專業學生在“挑戰杯”、電子設計大賽、智能汽車競賽、足球機器人大賽、計算機仿真大賽以及數學建模比賽等全國性比賽中獲得了國家級獎項26項。
(17)畢業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贊譽。通過多年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專業建設及實踐,本專業的畢業生質量明顯提高,經過多年的社會反饋調查,自動化專業畢業生以其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適應性好,綜合素質高,踏實肯干,得到了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收到了良好的人才培養效果。
附:團隊教師基本情況
姓 名
| 性別
| 職 稱
| 學 位
| 授學位單位
| 獲學位專業
|
張德江
| 男
| 教 授
| 博士
| 華中科技大學
| 教育學
|
李元春
| 男
| 教 授
| 博士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一般力學
|
劉克平
| 男
| 教 授
| 博士
| 吉林大學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
邱 東
| 男
| 教 授
| 博士
| 吉林大學
| 機械電子工程
|
于微波
| 女
| 副教授
| 碩士
| 長春工業大學
|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
尤 文
| 男
| 教 授
| 博士
| 東華大學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
謝慕君
| 女
| 教 授
| 博士
|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 光學工程
|
白文峰
| 男
| 教 授
| 碩士
|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 機械電子工程
|
張裊娜
| 女
| 教 授
| 博士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
李 慧
| 女
| 教 授
| 博士
| 吉林大學
|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
王冬梅
| 女
| 副教授
| 博士
|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 機械電子工程
|
王甲福
| 男
| 副教授
| 碩士
|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 機械電子工程
|
馬海濤
| 女
| 副教授
| 博士
|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
李 巖
| 男
| 講 師
| 博士
在讀
| 長春工業大學
| 機械工程
|
李丙林
| 男
| 講 師
| 博士
在讀
| 長春工業大學
| 機械工程
|
劉帥師
| 女
| 講 師
| 博士
| 吉林大學
| 控制理論與
控制工程
|
牛曉升
| 男
| 實驗師
| 碩士
| 長春工業大學
| 控制工程
|
黃艷秋
| 女
| 實驗師
| 碩士
| 長春工業大學
| 控制工程
|
趙明月
| 女
| 講 師
| 博士
| 北京科技大學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史紅偉
| 男
| 講 師
| 博士
| 吉林大學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
劉姝陽
| 女
| 講 師
| 博士
| 吉林大學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
王申全
| 男
| 講 師
| 博士
| 東北大學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
趙 博
| 男
| 講 師
| 博士
| 吉林大學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
任曉琳
| 女
| 助理
實驗師
| 碩士
| 吉林大學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
|
|
|
|
|
|
①2007年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被評為校優秀教學團隊,同年被評為吉林省優秀教學團隊;2008年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
② 自動化專業2007年被評為國家級一類特色專業。
③ 獲國家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一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吉林省教育技術成果二等獎2項。
④ 獲國家精品課1門,省優秀課3門,校優秀課3門。
⑤ 完成教育部教育教學改革課題4項,吉林省教育教學研究課題3項。
⑥ 出版教育教學研究專著2本,發表教育教學研究論文46篇,其中,在《中國高教研究》、《中國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國大學教學》、《現代教育科學》、《中國教育報》、《光明日報》、《吉林日報》等報刊上發表研究論文14篇。
⑦ 出版教材8部,其中1部被列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電氣信息類規劃教材,3部被列為21世紀全國高等院校自動化專業實用規劃教材。
⑧ 團隊擁有吉林省優秀教師1人、省教學名師1人、校教學名師2人(全校共19人),9人先后被評為長春工業大學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有4人獲校中青年教師講課大賽一、二等獎、有9人次獲校教學效果優秀獎。
⑨ 團隊擁有教育部自動化類專業教學指導會委員1人,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專家1人,國家“863”項目評審專家2人,吉林省高級專家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1人,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2人。
⑩ 團隊所建設的“檢測與自動化裝置”學科為吉林省重點學科,所創建的“吉林省工業節能科技創新中心”被評為吉林省科技創新中心。
團隊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獲國家專利6項。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承擔或完成省級項目及校企合作項目多項,在研科研經費達1900萬元。
(2)教學改革的“七、四、三”,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團隊創造性地提出教學改革的“七、四、三”,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新教育,創新教學方法,實施以問題為紐帶、以綜合為導向、以工程教育為特征的教學,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通過教學改革,團隊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明顯提高,教學改革成果豐富。2003年以來,建設成1門國家精品課和省精品課,3門省級優秀課,3門校級優秀課,同時獲得一批國家與省級教學成果獎。2000年以來出版教材9部,其中1部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并被列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電氣信息類規劃教材,5部被北京大學出版社列為21世紀全國高等院校自動化專業實用規劃教材。
(3)落實教師教書育人,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團隊通過全程導師制加強教師與學生接口建設,關心、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實行因材施教,促進素質教育和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學中隨時研究學生的狀態和需求,要求教師“備課先備學生”。
團隊教師在指導學生專業學習的同時,加強了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法紀教育和文明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及時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上的困難,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學習計劃,改進學習方法,解答專業問題,提供就業咨詢,使本專業學生形成了奮發向上、立志成才的良好學習風氣,學生的思想面貌煥然一新。
(4)教學與科研互動,提高了教學水平
近5年團隊成員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自然科學基金、省科技廳、教育廳、長春市科技局等各類地方政府項目以及企業委托項目30余項,經費達1900余萬元。團隊教師在科學研究及工程實踐,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與新技術開發能力的同時,通過將科研成果和科研體會引進教學,明顯地豐富了教學內容,促進了專業教學水平的提高;從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培養科學實踐能力以及學習創造能力出發,從科研課題與課堂教學有關聯的內容中提煉出合適的問題作為教學案例,或作為實驗及課程設計課題,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啟發式教學,增強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在理論教學中做到“融會貫通”、“運用自如”。 自2003年以來,本專業學生在“挑戰杯”、電子設計大賽、足球機器人大賽和計算機仿真大賽等全國性比賽中獲得了國家級獎項15項。
(5)教學理念和教改成果得到了普遍肯定和積極推廣
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提出并實踐的多項教學方法改革,在全校得到了認同和推廣,成為我校教學改革的特色之一。“教改與學改互動”、“備課先備學生”等理念和做法在學生中得到積極反響,激發了廣大學生學會學習的意識和參加學習改革的積極性。《計算機控制系統》國家級精品課課程建設成果在北華大學、吉林建筑工程學院、長春大學、長春工程學院、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五所學校的相關院系中進行了教學實踐,得到了任課教師的肯定和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
①老教師的帶動作用
團隊實行青年教師培養的導師制,明確老教師指導青年教師的要求,定人員、定任務、定措施,并且定期檢查落實;
② 課程組的整合作用
相近課程組成課程組開展教學研討與改革實踐,促進了課程建設;
③ 教師間的互助作用
團隊制定了相互聽課制度和教研室內部的教學評價制度,請優秀教師做觀摩教學,組織團隊內的教學交流,團隊成員之間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很好地發揮了互助作用;
④ 團隊組織的促進作用
團隊要求每個成員有發展計劃,有行動措施,相互比學趕幫,形成了濃厚的進取氛圍和奮斗精神。
2.2實現四個互動
針對專業教師對教學方法研究不足,科研經驗和成果在教學中滲透的不夠,青年教師工程實踐經驗不足,以及教師與學生關系淡化等在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學問題,團隊以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為主線,實行了四個互動。
(1)教學與教研互動
團隊注意對教學規律的認識和總結,注重在教學實踐中提出問題,明確改革思路,并把國家和省級課題教學研究成果運用到教學實踐中,進一步促進了教學改革,通過這種教學與教研的互動,有效地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
(2)教學與科研互動
團隊在抓教學質量的過程中,特別強調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要求和鼓勵教師把科研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把科研成果轉化成寶貴的教學資源。這種教學與科研的互動,實現了學術水平、教學效果與科研能力、實踐經驗的全面提高。
(3)理論與實踐互動
針對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存在的學術、學歷水平高,工程實踐能力相對弱的問題,為實現教師對專業理論教學中有工程背景或實踐經歷作依托而采取了多種辦法:一是青年教師到校后先到實驗室實踐半年;二是教師利用校內外實習基地在指導實踐教學過程中積累和提高自己的實踐經驗;三是邀請有工程經驗的校外專家來校講學;四是教師結合科研課題深入工程實際中提高工程能力。通過“傳幫帶、請進來、走出去”的做法,提高了青年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
(4)教師與學生互動
實施全程導師制是實現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重要方式之一,專業教師擔任學生的指導教師,實施大學四年的全程指導和教育。導師的工作職責是對學生進行專業輔導、思想引導、生活指導和心理疏導,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實行因材施教,促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團隊強調教改與學改的互動,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指導,將學習方法改革寫進教材,進入課堂,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總結并提出了9種學習觀和創新學習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3 教學建設與改革
教學改革是學校的核心改革,更是教研室的核心任務。多年來團隊致力于教學改革,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并實施了課程建設的“七個一”,教學內容的“四體現”和教學方法對“三多三少” 的改革,使教學改革思路清晰,特色鮮明,效果良好。
(1)課程建設“七個一”
課程建設的“七個一”是:一個認真負責的教學態度;一手過硬的教學基本功;一套適應時代要求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一套規范的教學文件;一套先進實用的教材;一套科學的考試方法;一套效果良好的實驗。團隊還注重堅持將隊伍建設和課程建設的“七個一”相結合,使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2)教學內容“四體現”
一是體現本門課程的學科發展動態、學科前沿的內容并提出有待解決的問題,實行開放式教學;二是體現自己的科研體會或自己所了解的工程問題和社會問題的實例,實行教學與科研的互動;三是體現對教學內容的刪繁就簡,吐故納新,實行教學內容對學科與專業發展的跟蹤;四是體現學科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結合,將素質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之中。
(3)教學方法對“三多三少”的改革
在教學方法改革方面,團隊要求教師注重對“三多三少”的改革,即改革傳統教學中灌輸式過多,參與式過少;結論型過多,問題型過少;封閉式過多,發散式過少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新教育,創新教學方法。
2.4 規章制度建設
團隊高度重視規章制度建設與執行,在嚴格執行學校規章制度的前提下,團隊內部還建立了一系列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的建立與執行,不僅使團隊建設管理上了層次,也對教學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標準化教研室建設與管理辦法》、《全程導師制管理辦法》等制度已被學校采用,在全校實施。團隊建設的主要制度有:
(1)導師制度。對新進入團隊的年輕教師指派副教授以上職稱的老教師作為指導教師,積極指導他們通過試講、助課、參加實驗室建設及科研、教研項目等方式,不斷提高教學及科研水平。
(2)班主任制度。團隊安排年輕教師作為自動化專業大一、大二級學生的班主任,加強與學生的聯系與溝通,保證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教師本人的業務學習與提高。
(3)教學研討制度。團隊定期開展教學研討,交流教學心得體會,探討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方案。
(4)聽課與研討制度。每學期團隊都組織講課觀摩、評價與研討活動,探討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有效提高了每位教師的教學水平。
(5)“走出去,請進來”的培養制度。團隊積極鼓勵教師到國內、外的重點大學進修學習,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同時邀請有關專家到校講學及科研合作,加強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