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首席科學家,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終身講席教授,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歐洲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國際院士以及韓國科學與技術院外籍院士。國際納米能源領域著名期刊《Nano Energy》創刊主編。曾獲2023年全球能源獎(Global Energy Prize)、2019年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以及2018年埃尼獎(ENI Award,“能源界諾貝爾獎”)。納米能源研究領域的奠基人,開創了基于納米發電機的自驅動系統及藍色能源宏大領域,為高熵能源體系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發明了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為自驅動傳感器、人工智能、可穿戴電子設備和物聯網設備提供了可持續的能源解決方案。開創了壓電電子學與壓電光電子學效應的第三代半導體研究領域,建立了壓電電子學、壓電光電子學與摩擦電子學學科,并發現了六個新物理效應。對于運動介質的電動力學和高能電子的非彈性散射也做出了突出的理論貢獻。Google Scholar總引用次數超過49萬次,h指數高達333。
報告摘要:物聯網、傳感網絡、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其中之一就是如何能夠持續不斷的驅動這些分布性廣、移動性強、功耗小但數目居多的電子器件。這個能源問題就是我們在新時代下所面臨的能源問題。 我們2006年發明了壓電納米發電機,2012年首次發明了摩擦納米發電機,并首次提出自驅動系統和藍色能源的原創大概念。這一應用于物聯網、傳感網絡和大數據時代的新能源技術,開啟了人類能源模式新篇章,為微納電子系統發展和物聯網、傳感網絡實現能源自給和自驅動提供了新途徑。目前全球分布在9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0名科學家跟隨我們做納米發電機的研究。本報告通過我們科研經歷講述如何做從“0-1”的原創發現,如何把一個初看是一個小的發明做成能源界的大領域,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傳感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