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工業大學關于2008年教學成果獎評審結果公示的通知
各學院及有關單位:
根據我校《關于開展2008年教學成果獎勵工作的通知》,經個人申報和各學院及有關單位的初選、推薦,校教學成果評審委員會對申報的教學成果依照《長春工業大學2008年教學成果獎勵工作實施辦法》進行了評審,共評出“長春工業大學2008年教學成果獎”特等獎3項、一等獎10項、二等獎17項、三等獎26項,合計56項。
按照教學成果獎評審的異議期制度,現將56項獲獎成果予以公示,公示期5天。
校級特等獎(3項)
|
序
號 |
成 果 名 稱 |
完 成 人 |
完 成 單 位 |
|
1 |
“三結合、多模式”培養高級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研究與實踐 |
張德江、熙 瑩、王占禮、張海龍、張寶昌、李樹君、孫 偉、劉海峰、張恩忠、肖 月 |
學 校 |
|
2 |
地方工科院校教學運行模式與管理機制及管理辦法、手段改革與實踐 |
熙 瑩、王占禮、張海龍、李樹君、肖 月、張寶昌、劉英軍、周子明 |
學 校 |
|
3 |
地方高校工程實訓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實踐 |
毛志陽、劉 剛、王占禮、王曉東、母德強 |
工程訓練中心 |
校級一等獎(10項)
|
序
號 |
成 果 名 稱 |
完 成 人 |
完 成 單 位 |
|
1 |
《數據結構(C++版)》立體化教材(教材) |
王紅梅、胡 明、王 濤、許建潮 |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
|
2 |
軟件工程精品課程群建設與實踐 |
李萬龍、侯秀萍、鄭山紅、鄭 虹、趙 輝 |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
|
3 |
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 |
王忠吉、王 濤、張友升、吳曉寧、胡文楠 |
工商管理學院 |
|
4 |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研究 |
唐冰開、馬光炎、呂國輝、李萬波、李曉東、程 影、李業旗、吳相國 |
政治與行政學院 |
|
5 |
專業方向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基地的建設 |
吳 化、楊 友、李雪松、嚴 莉、吳連波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
6 |
“智能測控”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示范基地建設 |
姜長泓、韓順杰、劉彥平、馬海濤 |
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 |
|
7 |
計算機軟件基礎課程群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
胡 明、王紅梅、王 濤、許建潮、黨源源 |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
|
8 |
結合數學學科建設構建工科數學創新型教學體系 |
董小剛、王新民、劉慶懷、閆 厲、李慧玲 |
基礎科學學院 |
|
9 |
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建設 |
尤 文、張德江、白文峰、劉克平、邱 東、于微波 |
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 |
|
10 |
普通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創新體系的整體設計及實驗研究 |
孫曉春、王曉紅、應瑞春、楊繼華、樊少波 |
體育教研部 |
校級二等獎(17項)
|
序
號 |
成 果 名 稱 |
完 成 人 |
完 成 單 位 |
|
1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教材規劃《沖壓成形工藝與模具設計》(教材) |
李奇涵、李廣明、韋麗君、王慶來、劉唯達 |
機電工程學院 |
|
2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 |
盧秀和、張德江、賈文超、侯云海、張海龍 |
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 |
|
3 |
“信號與系統”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
陳戈珩、王宏志、付 虹、呂洪武、應紅霞 |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 |
|
4 |
“導師學長制”的探索與實踐 |
劉曉輝、王忠吉、王 濤、杜 洋、鄭曉明 |
工商管理學院 |
|
5 |
地方工科院校會計學科專業類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
陳曉園、劉 克、肖 月、高 媛、田 銳 |
工商管理學院 |
|
6 |
化工類本科生按導師制培養的模式及方案研究 |
張 龍、夏天民、劉 芳、楊景偉、杜長海 |
化學工程學院 |
|
7 |
化工原理課程建設系列改革研究與實踐 |
李 然、杜長海、李天一、孫 德、李 偉 |
化學工程學院 |
|
8 |
地方工科院校生物技術與工程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 |
李東風、薛東華、李曉玲、叢 娟、趙寶華 |
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
|
9 |
工科數學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閆 厲、董小剛、金鑒錄、賀 莉、劉 銘 |
基礎科學學院 |
|
10 |
大學英語主體性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崔艷輝、彭又新、李秋英、趙紅路、于菁華 |
外國語學院 |
|
11 |
工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
葛 蔓、李樹君、王明時、朱 華、李國娟 |
藝術設計學院 |
|
12 |
地方工科大學計算機共同課《計算機程序設計》(C語言)精品課程的建設與實踐 |
紀澍琴、張淑華、韓志明、吳德勝、楊海波 |
信息傳播工程學院 |
|
13 |
地方工科類院校計算機公共課教學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及精品課建設 |
韓旭明、韓志明、張淑華、紀澍琴、張守偉 |
信息傳播工程學院 |
|
14 |
地方工科院校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實踐能力的研究與實踐 |
劉 影、趙志軍、劉海峰、劉 洋、溫 剛 |
高教所
教務處
白城師范學院
中國計量學院 |
|
15 |
地方工科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監控、評價體系及管理平臺的研究與實踐 |
王占禮、熙 瑩、張恩忠、劉英軍、楊雪瀅 |
教務處 |
|
16 |
地方工科院校多元化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劉海峰、王占禮、張寶昌、溫 剛、張恩忠、崔 濤 |
教務處 |
|
17 |
“一、十、百、千、萬”工程的研究與實踐 |
李雁冰、張立波、尤海濤、楊文龍、王 丹 |
學生工作處 |
校級三等獎(26項)
|
序
號 |
成 果 名 稱 |
完 成 人 |
完 成 單 位 |
|
1 |
《工程制圖》(教材) |
李廣明、郭曉蘭、孫 銳、楊曉冬 |
機電工程學院 |
|
2 |
材料成型與控制專業實踐教學研究 |
張曉宇、吳 化、趙 宇、王柏樹、任 毅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一汽鑄造有限公司鑄造一廠 |
|
3 |
《直流調速系統》精品課程建設 |
侯云海、盧秀和、陳 娟、謝慕君、王志達 |
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 |
|
4 |
《工廠供配電》教材 |
王玉華、王 蔚、孫 穎、王世榮、賈文超 |
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 |
|
5 |
計算機仿真網絡教學及其在大學生技能競賽與創新能力培養上的研究與實踐 |
張裊娜、于微波、魏遠方、王冬梅、王甲福 |
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 |
|
6 |
自動化專業課程自主學習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 |
李 慧、韓順杰、白文峰、馬海濤、邱 東 |
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 |
|
7 |
《微機系統與接口技術》課程建設和教學方法改革 |
李秀華、史東承、宋立明、朱興宇、侯阿臨 |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軟件職業技術學院 |
|
8 |
經管類開放共享式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劉 克、呂天山、王 濤、張玉智、李葉光 |
工商管理學院 |
|
9 |
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王 丹、王忠吉、馬 輝、孫兆龍、鞠 鵬 |
工商管理學院 |
|
10 |
電子商務專業“實踐四級制”網絡化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
王 濤、耿榮娜、劉泰然、唐 彬、肖 月 |
工商管理學院 |
|
11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教學體系研究與實踐 |
于 立、趙春艷、杜 娟、趙晶晶、王洪英 |
工商管理學院 |
|
12 |
運籌學課程建設與改革 |
王亞君、屈春艷、王忠吉、唐 彬、杜 洋 |
工商管理學院 |
|
13 |
吉林省地方工科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研究 |
張家成、肖 月、胡文楠、劉繼偉、李慧男 |
工商管理學院 |
|
14 |
“會計學”精品課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
高 媛、陳曉園、韓 梅、劉景波、楊 叢 |
工商管理學院 |
|
15 |
地方工程院校大學物理教學實施創新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
孫正昊、韋 韌、向 鵬、冷 靜 |
基礎科學學院 |
|
16 |
吉林老工業基地振興與廣告學專業人才培養研究 |
沈月娥、鄭二為、李寶林 |
人文學院 |
|
17 |
英語專業《英語精讀》精品課程的發展建設 |
彭又新、姜春梅、劉 宇、趙紅路、王海云 |
外國語學院 |
|
18 |
高校英語教學新理念的研究與實踐 |
王 革、王 軼 |
外國語學院 |
|
19 |
地方工科院校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
王海云、趙紅路、崔艷輝、彭又新、萬 莉 |
外國語學院 |
|
20 |
地方工科院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外語教學模式之研究 |
趙紅路、王海云、劉 宇、姜春梅、劉欣欣 |
外國語學院 |
|
21 |
工科類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 |
雒薇艷、李鳳仙、王 芳、李仲德、王亞麗 |
藝術設計學院 |
|
22 |
《環境藝術設計手繪表現技法》研究與教學實踐(教材) |
李春郁、刁海濤、甘露平、屈彥波、李 廣 |
藝術設計學院
吉林省典石裝飾設計公司
吉林農業大學 |
|
23 |
《教育電視系統》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吳德勝、管媛輝、呂云祥、于 紅、徐 曼 |
信息傳播工程學院 |
|
24 |
電腦圖文設計系列教材改革(教材) |
劉久明、王立君、宮春潔、于 紅、徐 曼 |
信息傳播工程學院 |
|
25 |
網絡環境下教育技術專業教學平臺及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 |
于 紅、吳德勝、郭俊榮、張永第、徐 曼 |
信息傳播工程學院 |
|
26 |
工程實踐教學中培養文科學生工程素質和創新意識的改革與實踐 |
李月晶、趙健闖、馬東雄、于 舵、李曉東 |
工程訓練中心 |
任何單位和和個人如對以上成果有異議,須在公示期內向校教學成果獎勵工作辦公室提出,異議由獎勵工作辦公室負責協調處理。異議要以書面形式(包括必要的證明材料)提出。單位提出的異議,須在異議材料上加蓋本單位公章,并寫明聯系人姓名、通訊地址和電話;個人提出的異議,須在異議材料上簽署真實姓名,并寫明本人的工作單位、通訊地址和電話。不符合本規定和要求的異議,不予受理。獎勵工作辦公室對提出異議的單位和個人給予保密。
異議期結束后,學校正式公布獲獎結果,并推薦獲得校特等獎、一等獎的教學成果申報參評吉林省第六屆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
來信來訪接待機構:校教學成果獎勵工作辦公室(教務處教學研究科,綜合樓207室)
聯系人:肖月、張寶昌、張海龍。
受理電話:85716248;85716241;85716302。
公示截止日期:2009年2月27日
校教學成果獎勵工作辦公室
二○○九年二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