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學教育參考資料
一、歷史沿革
長春工業大學始建于1952年,初期是國家為籌建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而創辦的長春汽車工業學校,1958年學校更名為長春工業專科學校,1961年長春理工學院和長春無線電工業學校并入,學校更名為吉林理工學院。1962年吉林礦冶學院和吉林輕工業學院并入,學校定名為吉林工學院。1970年學校并入原吉林工業大學,1978年復校,1992年被確定為首批省屬重點高校,2000年長春煤炭管理干部學院、長春煤炭工業學校和吉林省工業設計學校并入,2002年學校更名為長春工業大學。
二、發展現狀
長春工業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經、法、教育等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大學,是吉林省高層次人才培養、應用技術研發、高新技術產品研制、高水平社會服務的重要基地。1992年被吉林省政府確定為首批三所省屬重點高校之一,在2004年全國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等級。2009年1月成為博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
學校擁有南湖、林園、北湖三個校區,北湖校區正在建設中。
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9000名,教職員工1969名。學校設有19個學院,2個教研部,有8個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1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涵蓋了6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3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50個本科專業。創建了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吉林省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中心為代表的13個省部級科研機構,6個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建校五十九年來,學校始終堅持為吉林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宗旨,緊緊圍繞吉林省各個歷史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特別是工業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開展人才培養、科技研發和社會服務,為吉林省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特別是支柱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學校連續兩次獲得“全國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等學校”榮譽稱號;連續18年保持了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榮譽稱號;連續18年保持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設標兵單位”榮譽稱號。2009年1月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目前,長春工業大學正在積極推進由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的過渡,已逐步發展成為了一所具有優良辦學傳統、明確辦學方向、較強辦學實力、較高辦學質量、良好的辦學信譽的省屬重點大學。
三、學校定位
學校類型定位:教學研究型大學。
辦學層次定位: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適度開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和繼續教育。
學科結構定位:以工為主,工、管、文、理、經、法、教育等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
人才規格定位:以培養基礎理論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和艱苦創業精神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主,同時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
服務面向定位:以為吉林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為主,同時積極開拓省外人才培養和科技開發渠道。
發展目標定位: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地方工業大學。
四、辦學理念
教學與科研協調發展的理念。教學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強校之路,注重教學與科研互動,強調科研促進教學。
質量強校的理念。強調質量是生命,特色是競爭力,社會需求是動力。
以人為本的理念。教職員工教第一、師生員工生第一,學校辦學以教師為本、教學工作以學生為本。
突出工程教育的理念。在教學中強化創新、創業教育,注重人才培養過程的綜合性、實踐性和創新性。
學科建設是龍頭的理念。提出“成也學科,敗也學科”的觀點。
注重兩個接口的理念。注重教師和學生的接口,解決教與學的關系;注重學校和社會的接口,解決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適應性關系。
辦大學就是要辦一個育人氛圍的理念。培育優良的學風,創造優雅的育人環境,弘揚并踐行“艱苦奮斗、嚴謹求實”的辦學精神,“愛國、敬業、求實、創新”的校訓,“敬業奉獻、嚴謹治學”的教風和“勤奮求實、篤學創新”的學風。
五、辦學特色
(一)在服務吉林省工業建設過程中突出“三實”
“三實”主要體現了我校的辦學宗旨。
1.人才培養面向實際
一是學校的學科專業設置緊緊圍繞我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特別是工科類專業都與我省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緊密相關。
二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大學生自身成長的實際需求,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連續兩次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
三是教學內容適應企業工程技術發展的需求,狠抓教學內容的改革,注重把工程和社會實際問題引入課堂,把學科的新發展引入教學。
2.科技研發講求實用
多年來我校的科研堅持走產學研結合之路,深入我省工業企業尋找課題,解決工程中的重要技術問題,成果實用性強、轉化率高,為企業技術創新做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在汽車產業,化工產業、客車產業、冶金產業、石油產業、農產品加工業、新材料領域、制造業信息化領域、工業節能領域都有一批科研項目和成果。例如我校與吉化合作研發的“碳纖維”,已用于“神五、神六和神七”;設計制造出國產第一條汽車“簾式氣囊裝配線”,成本僅為進口產品的三分之一;開發的“高品質ABS樹脂”等5項成果在吉化公司產業化,年產值達49億元;研發的“汽車前橋用鋼”,疲勞壽命從30萬次提高到250萬次,達到日本進口材料水平,但成本僅為其二分之一;創建了“長春市制造業信息化工程技術中心”,先后在100多家企業實現了制造業信息化,使產品平均開發周期由227天縮短到121天;創建了吉林省工業節能科技創新中心,在多家高耗能企業完成了14項節能課題,效果明顯,與吉林鐵合金公司合作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節能項目,國家專項經費與企業配套經費總計8033萬元,其中科技部專項經費2024萬。
3.社會服務注重實效
一是積極開展科技扶貧活動,組織科技人員深入省內中小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技術咨詢。例如,我校先后派出60多人次教師到瀕臨倒閉的長春市化工三廠,幫助進行技術改造,使該廠起死回生,成為國內點玉米生產的骨干企業。
二是積極開展以科技擁軍為主要內容的軍民共建活動,與65319部隊自1984年結成“共建對子”以來,大力開展科技擁軍活動,連續多年保持全國“雙擁共建先進單位”、全國“大學生軍訓和國防教育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三是積極開展以科技文化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連續18年被團中央評為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
(二)在培養應用型人才過程中堅持“三結合”
“三結合”主要體現了我校的人才培養特色。
1.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社會需求相結合
一是捕捉社會需求信息,調整培養方案。聘請校外同行專家參加各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聽取他們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意見;創建校企共建實踐社區網站,通過網絡平臺,了解企業對高校人才培養的需求;在產學研科技合作過程中征求企業對人才培養的意見。
二是改革人才模式。多年來根據人才市場對畢業生的需求變化,我校經歷了由按專業招生到按大類專業招生、按學科培養再到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的改革歷程。根據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提出“不可一業不專,不可只專一業”的理念,構建復合型人才模式;強調“因材施教、揚長保底”的理念,構建“合格+特長”人才模式;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學科及不同學生的特點,提出并實施了創業型、工程技術型、工程管理型、工程研究型、藝術+工程型、國際型多種人才模式。
2.以學生實踐能力為重點,一、二、三課堂相結合
這里,第一課堂指校內的課內教學活動,包括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第二課堂指校內的課外活動,包括各類課外科技活動、學科競賽、文化素質教育活動等,第三課堂指校外的各類育人活動,包括各類實習、社會實踐活動、產學研合作中的育人活動等,三個課堂共同構成了學生成長的大環境。實踐表明,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不僅是第一課堂的鞏固消化和重要補充,而且往往比第一課堂的效果還好,收獲更大,學生參加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自主性更強,積極性更高,更能激發創造性,更能鍛煉實踐能力,更能提高綜合素質。三個課堂結合,符合人才成長規律,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成功之路。
針對以往一、二、三課堂相脫節問題,在培養方案中增加了二、三課堂內容,增設課外必修學分,在實施過程中加強了一、二、三課堂的互動;第一課堂加強了教學改革,注重培養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第二課堂注重培養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第三課堂注重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專業應用能力,三個課堂互動互補,有效拓展了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空間。
3.以德育為首位,德與才相結合
一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進行教育和引導,進行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教育;開展大學生精神文明競賽活動,取得多項省市、國家級獎項和榮譽稱號。涌現出了全國十佳大學生班集體標兵、全國十佳大學生、全國百優大學生、全國“三好學生”等一批優秀大學生。
二是注重道德倫理教育。開展誠信教育,如大學生誠信考試承諾制、無監考考試等;開展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責任意識和團隊意識,培養和鍛煉敬業精神與合作能力;進行公民道德教育,開展“做合格公民、樹公民典范”活動,引導學生做新時代公民模范。
三是突出個性品質教育。開展心理健康咨詢與教育,建立健全組織體系和工作機制,開設心理咨詢室、開好健康教育課、開展心理健康普查和有針對性的個別疏導、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和輔導報告、開展“愛心萬里行”特困生家庭走訪等多種形式活動;開展磨煉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樂于吃苦、樂于吃虧”的“兩吃”情結,開展都市生存挑戰活動,極大的考驗和鍛煉了學生毅力和在有限資源下的生存能力;強化軍訓活動,經過軍訓洗禮,使大學生意志品質、精神風貌有了跨越式提高,為后續學習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在培養人才過程中堅持“三結合”,很好地遵循了人才成長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取得了明顯效果。
第一個結合通過廣泛的社會調研,聘請校外專家參加教指委,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增強了人才培養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較好地解決了“學校”與“社會”的接口問題。
第二個結合通過精心設計,使第一課堂學的知識在二、三課堂得到了鞏固、應用和拓展,二、三課堂促進了第一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學校教學系統與學團系統相互配合,齊抓共管,使三個課堂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形成了全過程、多環節、大空間、成體系的人才培養環境,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和成才需求,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第三個結合以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為目標,開展“三個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5個方面的特色活動,強化教師教書育人,改革“兩課”教學,堅持開展“一十百千萬”學風建設活動和“雙十佳”大學生爭創活動,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和提高。學校獲得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我校在實施“三結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大力促進了教學改革和學習改革。提出并實施了教學內容改革的“四加強”、創新教學法的“五原則”、教學方法改革的12項措施、課程建設的“七個一”、第二課堂的七項措施、第三課堂的三種渠道、10種學習觀和32字創新學習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的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2004年我校獲得本科教學評估優秀,專家組評價我校“硬件做到,軟件做強,功夫下在了教學改革、建設與管理上”,教育部認為這“符合窮國辦大教育的國情”,所以兩次邀請我校在全國本科教學評估工作會上發言,介紹經驗。
六、“十一五”時期主要發展成就
“十一五”時期是我校辦學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高教發展形勢的新變化,我校黨委團結帶領全校師生員工,搶抓機遇,銳意改革,與時俱進,加快發展,勝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取得了新的顯著成績,實現了學校事業的跨越式發展。成為博士學位立項建設單位,實現了工大幾代人的夙愿;一級學科碩士點由1個增加到1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由23個增加到6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從1個發展到3個,工程碩士領域由8個發展到13個;創建了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吉林省科技創新中心為代表的12個省部級科研機構,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科研經費總量和立項、獲獎層次取得較大突破,連續兩年均有科技項目入選“雙十工程”,產學研結合促進成果轉化的特色更加鮮明;“質量工程”建設取得了以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和國家級教學團隊、特色專業、精品課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等為代表的多項成果;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各類全國性競賽中屢創佳績,2009年以總分第12位的好成績捧得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優勝杯”;招生、就業情況連年看好,畢業生就業率居省內高校前列,2009年榮獲“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成為50所典型經驗學校之一,畢業生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學校新增建筑面積23.3萬平方米,其中校舍9.9萬平方米,工大家園住宅小區13.4萬平方米,固定資產凈增值2.07億元;加大了人才隊伍建設力度,出臺了人才引進和培養新政策,改革了職稱評定辦法,教職工隊伍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學校的辦學投入連年增加,教職員工的收入得到較大提高,在省內同類高校中處于較高水平;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被國家精神文明辦批準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學校黨委被吉林省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并成為全省高校唯一的“抓黨建,促振興”工作先進典型單位。此外,學校共青團、關工委、軍民共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也跨入了國家級先進行列。五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創造的精神財富影響深遠。
七、“十二五”時期學校工作的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培養人才為根本,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為保證,堅持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積極推進學校由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的過渡,為國家、吉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八、“十二五”時期學校事業發展的目標
適度擴大辦學規模,進一步提高辦學層次,突出辦學特色,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和服務社會能力,全面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效益,增強辦學實力,努力建設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實現學校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為把我校建成國內一流的地方工業大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九、張德江校長答吉林教育電視臺《高端訪談》欄目記者問
嘉賓主持人:從吉林工學院更名為長春工業大學的八年里,顯著性的發展標志是什么?
張德江:我校2002年被批準更名為長春工業大學。八年來,學校實現了比較明顯的發展和提高。我想從規模、結構、質量和內涵建設四個方面來說明。
一是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全日制本科、高職、研究生從一萬三千人增加到一萬八千多人。
二是辦學結構進一步優化。2009年經國家學位辦批準,成為博士學位立項建設單位,實現了我校幾代人的夙愿;一級學科碩士點由1個增加到14個,工程碩士、社會工作和MBA三個專業學位授予權由無到有,工程碩士領域有零發展到13個;經教育部批準,創辦了國家示范性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多層次、立體式的辦學結構更加明顯。
三是辦學質量進一步提高。高校應履行的人才培養、科技研發和社會服務的三大職能進一步增強。
在人才培養方面,2004年我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成為全省第一家評估獲優的高校。專家組評價我校“硬件做到,軟件做強,功夫下在了教學改革、建設與管理上”,教育部認為這“符合窮國辦大教育的國情”,所以兩次邀請我校在全國本科教學評估工作會上發言,介紹經驗。在2007年以來教育部實施的質量工程中,我校獲得了國家級教學團隊、國家級精品課、國家級特色專業、教育部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一大批成果,在2005年和2009年兩次優秀教學成果評審中,我校獲得了2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特等獎,4項省一等獎。
在科技研發和社會服務方面,我校緊密圍繞吉林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堅持產學研合作,積極為我省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服務,在汽車、化工、石油、客車、冶金、農產品深加工、新材料、制造業信息化和工業節能九大領域都有一批研發成果實現了轉化,為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為企業的技術創新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這已經成為我校的一大特色。近兩年在省政府每年組織的“十大攻關項目”中,我校連年有項目中選,占了全省的10%,在省屬院校中名列前茅。在服務我省工業建設的過程中,我校自身的科研和學術水平也得到了明顯提高,獲得了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近兩年每年的科研經費數、發表的專利數和被檢索的論文數都比8年前增長了十倍左右;科研基地建設成效明顯,創建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科技創新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重點實驗室、省工程實驗室及多個省文科研究中心。
四是內涵建設扎實開展。進一步明確了辦學指導思想和辦學道路,提出了一系列的辦學理念。繼承發揚了我校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學校黨委被中共吉林省委確定為全省17家“抓黨建,促振興”工作先進典型黨委之一,2009年我校被國家精神文明辦批準為國家級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開了省屬院校這方面的先河。近兩年大規模推進了學校的文化建設,并且把2009年確定為學校的文化年,今年制定了學校文化建設的三年規劃。全校上下形成了和諧奮進的校園風氣和積極濃厚的育人環境。
學校在隊伍建設、學科建設、教學工作、學生工作、科研工作、后勤保障等各方面都按照“苦練內功”的原則,扎扎實實的開展。學校大力開展了創新教育、激發教育、“學習的革命”,深化了教學改革,從而保證和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8年來學校獲得市級以上表彰300多項,國家級表彰40多項。
嘉賓主持人:長春工業大學的辦學理念是什么?
張德江:我校在辦學實踐中提出并踐行了一系列的理念,例如:在辦學宗旨方面,提出“兩服務”的理念,即:為吉林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為學生健康成長服務;在辦學方針上,提出“三力”的理念,即:質量是生命力,特色是競爭力,社會需求是動力。一是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把人才培養質量視為學校的生命線;二是強化特色意識,強調突出特色,特中取勝,樹立競爭與危機意識,提出緩進則退,不進則亡;三是明確辦大學必須適應社會需求,面向社會,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有為才有位。
在運行模式上,提出“硬件做到、軟件做強”的理念,強調“資源有限、創意無限”,堅持艱苦奮斗、爭創一流,這符合我國“窮國辦大教育”的國情,也符合我省的省情和我校的校情。
在教育的內外規律上,提出做好“兩個接口”的理念,一個是學校與社會的接口,注重遵循人才培養的供與求關系;另一個是教師與學生的接口,努力優化教與學的關系。
在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上,提出教學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強校之路,注重教學與科研互動,強調科研促進教學。
在學科建設方面,提出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強調“成也學科、敗也學科”。
在辦學主體方面,提出 “兩第一、兩主體”的理念,即:教職員工教第一、師生員工生第一,學校辦學以教師為主體,教學工作以學生為主體,強調隊伍建設是學校最根本的建設,培養人才是學校最根本的任務。教師要為學生服務,而不是學生為教師服務。
在教育環境上,提出辦大學就是要辦一個育人的氛圍,培育自己的大學精神。大力開展大學文化建設,堅持培育優良的校風、學風,創造濃郁的育人環境。
在人才培養規格方面,提出以培養基礎理論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和艱苦創業精神的應用型人才為主,同時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
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根據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提出“不可一業不專,不可只專一業”的理念,構建復合型人才模式;強調“因材施教、揚長保底”的理念,構建“合格+特長”人才模式。
在教師的工作態度上,提倡“三情”:對學生懷有真情,對工作抱有激情,對自己擁有豪情。
在教師的職責方面,提出“四個更重要”的理念,即:作為一個教師,傳授知識是基本的任務。然而,還有四個方面更重要: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今天的教是為了明天不需要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強制學生學習更重要,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內動力;養成學生的科學精神比傳播科學更重要,努力培養嚴謹、求實、探索、創新的學術品格;引導學生學會應用知識比記憶知識更重要,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
還有一些辦學理念,限于時間就不再說了。
嘉賓主持人:長春工業大學的優勢學科有哪些?
張德江:我校創辦于1952年,當初是為籌建“一汽”而設立的長春汽車工業學校。從建校至今,一直是以工為主。相對來說,比較優勢的學科有材料、化工、機械、電氣、計算機、管理等辦學歷史較長的學科。當然,后發展起來的文科也各有特點,具有內在潛力。
嘉賓主持人:長春工業大學人才培養的特點是什么?
張德江: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堅持“三結合”,是我校人才培養的一個特色。“三結合”就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社會需求相結合;以學生實踐能力為重點,一、二、三課堂相結合,以德育為首位,德與才相結合。
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面,我們以應用型人才為主流模式,同時實行多樣化,提出并實施了8種人才模式,一是合格加特長型,二是復合型,三是創新型。這3種模式可以兼顧。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學科,構建了以下5種不同的模式:一是工程技術型,這是工科專業的主流模式,二是工程管理型,三是工程研究型,四是藝術+工程型,五是國際型。
堅持三個課堂相結合,第一課堂指校內的課內教學活動,包括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第二課堂指校內的課外活動,包括各類課外科技活動、學科競賽、文化素質教育活動等,第三課堂指校外的各類育人活動,包括各類實習、社會實踐活動、產學研合作中的育人活動等,實踐表明,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不僅是第一課堂的鞏固消化和重要補充,而且往往比第一課堂的效果還好,收獲更大,學生參加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自主性更強,積極性更高,更能激發創造性,更能鍛煉實踐能力,更能提高綜合素質。三個課堂結合,形成了全過程、多環節、大空間、成體系的人才培養環境,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和成才需求,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堅持以德育為首位,德與才相結合,是我校人才培養的一個好傳統。大學生上大學學什么,主要是三件事:第一是學會做人,讀書明理,學習做人的道理,并且能夠用這樣的道理來規范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習慣,知行統一,積善成德;第二是學會學習,使今后一生能夠可持續學習、可持續發展;第三是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從事本專業領域的基礎。所以德育是首位,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最重要。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體現在德與才的結合上,體現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上。
我們結合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開展了多層面的德育教育工作。第一個層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進行教育和引導,進行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學業、愛人生的教育。愛學業、愛人生是大學生講政治的重要表現。
第二個層面是道德倫理教育,一是誠信教育,包括誠信考試、誠信求職、誠信還助學貸款等;二是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責任意識和團隊意識,培養和鍛煉敬業精神與合作能力。三是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導學生做新時代公民模范。
第三個層面是個性品質教育。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輔導員、專任教師和關工委齊抓共管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二是磨煉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兩吃”情結,即“樂于吃苦、樂于吃虧”。三是性格養成,既尊重人的性格的多樣化,又倡導“做人要大度,做事要執著”的主流性格;四是強化軍訓活動,經過軍訓洗禮,使大學生意志品質、精神風貌有了跨越式提高,為后續學習生活打下良好基礎,學校軍訓工作多次受到軍委總政治部和教育部的表彰。
我校的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畢業生特點總體上可以用一個“實”字來概括,即踏實、務實、扎實,好用。
嘉賓主持人:長春工業大學在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方面有什么獨到之處,畢業生就業情況如何?
張德江:我校在創業教育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開設了大學生KAB(Know about business)創業類課程;二是組織“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 ,近兩年全校累計參賽創業計劃書近兩百項,參賽創業團隊達200余支,參與競賽學生近千人;三是舉辦了多屆模擬公司挑戰賽,創建了模擬公司實踐協會、創業協會、創新實踐平臺、社交協作平臺等一批學生自發組織的協會;四是開發了大學生創業教育網絡培訓系統。
2008年我校成為團中央推廣大學生KAB創業教育的第二批50所試點院校之一,并被團中央、全國學聯、國際勞工組織授予全國第二批大學生KAB創業教育基地稱號。
我校多年堅持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科技作品競賽,并取得了優異成績。2009年,我校在全國432所參賽高校中與北京大學、第四軍醫大學等8所院校并列第12位,捧得全國“挑戰杯”競賽的“優勝杯”。
在就業方面,我校采取了多種措施,一是調整學科專業,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適應社會需求,提高培養質量和畢業生的市場競爭能力;二是開展就業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先就業、再擇業、后創業;三是實行齊抓共管促就業,學生處、各學院和輔導員、專任教師聯手,各負其責,共同幫助學生就業;四是與用人單位保持長期合作,建立了一大批就業基地,每年都有一大批“回頭客”。我校的畢業生就業工作多次獲得先進榮譽,2009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50所之一。
嘉賓主持人:長春工業大學在吉林省高校林立中,如何找到自己的優勢地位,構建人才培養高地,立于不敗之地。
張德江:一是準確定位。例如,在服務面向上,堅持為吉林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宗旨;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堅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同時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在科研方向上,堅持校企結合,面向吉林省支柱產業和企業需求開展科技研發,為企業技術創新做貢獻。
二是突出特色,我校多年來形成了“三實、三結合”的辦學特色。
“三結合”是人才培養方面的,前面已經說了,“三實”是辦學宗旨方面的,即在服務吉林工業建設過程中突出三實:人才培養面向實際,在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面向吉林省的需求實際;科技研發講求實用;社會服務注重實效。
三是追求卓越。干什么就盡力干好,進取務實,爭創一流。
嘉賓主持人:這次《綱要》中指出:“把教學作為教師考核的首要內容,教授給低年級上課作為重要制度。”在實施中能夠得到落實嗎?
張德江:這要看政策的力度和對教師考核體系改革的情況。現行的在教師評職晉級中以科研和學術成果為主的考核辦法不改革,這一條就很難落實。
嘉賓主持人:剛剛說到教師隊伍結構,張校長您認為現代充滿活力,具有創新能力的教師隊伍建設應具備哪幾個要素。
張德江:要想教師隊伍充滿活力,首先要求用人機制充滿活力,比如實行真正的聘任制,實行教師退出機制,使那些不適合在教師崗位上的人能夠流動出去,找最適合他的崗位去。否則,不適合的教師站在講臺上,誤人子弟,耽誤了一屆又一屆,他自己也干著難受。
要使教師隊伍整體上具有創新能力,教師就不能只當教書匠,而必須參加到科研和學術研究中來,參加工程或社會實踐,還要在教師隊伍中形成研究問題、討論問題的風氣,因為創新是基于實踐、始于問題的。
嘉賓主持人:《綱要》提出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深化辦學體制改革,管理體制改革,這些其實都是老生常談。尤其是“政校分開,管辦分離”,都是自上而下的事。張校長,就高校而言,這些變革需要嗎?能推行下去嗎?
張德江:《綱要》提出的上述改革,符合中國高校的實際需求。能否推行得下去,關鍵在政府。因為對于公辦學校來說,政府是舉辦者,上述改革,沒有政府的決心和部署,學校自身很難推行下去。
嘉賓主持人:長春工業大學應該說優勢學科在工科上,那么我們校的其他專業是為了辦綜合性大學而設,還是與工科專業相關聯,銜接延伸的專業?
張德江:我們并不追求辦綜合性大學,不求大而全,而是本著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的原則,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學校現在有工、管、文、理、經、法、教育7個學科門類,是一個多科性的普通高校。從“文革”前只有工科和管理學科發展到現在的多學科,主要是為了構建一個合理的學科生態,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我們強調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
嘉賓主持人:“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而我們國家的高校現狀是沒有大師只有大樓,如何培養出大師級人才?
張德江:教師隊伍中缺乏大師,培養的畢業生中缺少杰出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問題的結癥所在。缺乏大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較主要的,一是急功近利的浮躁風氣,使學者們少有能坐下來潛心鉆研,多數人都是急于求數量、湊成果,這種狀態出不來大成果,上不了高水平,也就出不了大師;二是日益嚴重的行政化,當權者在立項、評獎等方面的優勢,使那些嶄露頭腳的好苗子剛有了一些成果就去追求當官,結果大量精力就分散在官場上,其學術前途也就半路夭折了,這樣就把有可能成為大師的人才斷送了;三是學術研究中缺少學派,缺少爭鳴,缺少批判性思維,活力不足,這種學術氛圍難以出大師。如何培養出大師,需要很多條件,而如何培養不出大師,有這三條也就夠了。所以,培養大師要先從解決上述三個問題做起。
嘉賓主持人: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業意識日漸被人們所關注,這樣的人才如何培養?
張德江:這要在教和學兩方面都下功夫,實行“教改”和“學改”的互動。
在教的方面,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深化改革。
一是要實行以問題為主線的教學。注重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在一個班集體、一個學習小組或一個宿舍集體內,形成研究問題討論問題的風氣,這是引發思考、啟迪智慧、激發靈感的最重要的渠道,是創新性學習最重要的形式,是最重要的學風。
二是注重培養興趣。學習中有了興趣,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的內動力,就能做到忙而不累,樂而忘憂,就能夠產生靈感,提高效率,就有可能創新。現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比較普遍的問題是學生學習的內動力不足,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不足,因此如何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內動力成為高等教育要研究和解決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
三是引導學生善于綜合,善于把學到的多門課程以至多個門類的知識綜合在一起,去解決一個實際問題。科學是內在的統一體,它被分解為單獨的部門不是取決于事物的本質,而是取決于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當代科學技術不斷分化與綜合,而以綜合化整體化為主。
四是指導學生注重轉化,就是由輸入與吸納知識到轉化為能力與素質。知識不等于能力和素質。知識必須轉化成能力與素質才能體現出其價值。知識存在著過時和忘記的問題,而能力和素質是更穩定更長久的。美國物理學家勞厄說過一句名言:“教育無非是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忘掉的時候所剩下的東西。”剩下什么呢?主要是由學到的知識而轉化過來的能力和素質。
五是鼓勵學生勇于突破,有意識地突破前人,突破書本,突破自己的老師。如果一個老師把學生教得超過了自己,那是這個老師最了不起的成就。
在學的方面,要引導學生由傳統學習向創新學習轉變,針對比較普遍存在的“學而不習、知而不識、文而不化”的問題,來一場“學習的革命”,特別注重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和批判型思維的培養,使學習重在“習”,知識重在“識”,文化重在“化”。
嘉賓主持人:關于高考招生改革方面您有什么深層次的思考。
張德江:這方面沒有深入的思考。總的感覺是,在我國現在的國情下,高考不能取消,但是必須改革。改革的方向應該是減少死記硬背,注重考能力。考試題不要越來越難,把學生壓得喘不過氣來,把學習興趣都搞沒了。
嘉賓主持人:學校有50個專業,100多個實驗室,學校的實踐和實驗教學站的比例是多少,為什么?
張德江:實踐教學所占的比例因專業性質而不同,對于工科專業,一般占總學時的30%左右。這個比例與人才培養的類型有關,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實踐教學可能要占到近50%,研究型大學培養學術型人才,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可能就占得較少,一般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其實踐教學比例介于高職院校和研究型大學之間。
嘉賓主持人:對我們的人才培養模式現在有一種形象的比喻,即:課堂灌輸,學校圈養,流水線培養,如何改變這種現狀?
張德江:這種比喻是對多年來我國普遍存在的灌輸式、應試型、封閉式培養,大一統模式的生動描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是個系統工程,要想克服多年來形成的慣性,需要下大力氣來系統的解決,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成體系的改革,從教育體制、教育思想、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評價體系全面的改革,從政府主管部門、學校領導、學校職能部門、教師到學生全都參加改革,來一個大組織、大發動、大改革,而且要抓緊,否則再像過去那樣說得多動得少,或者只是局部的表面的改革,還是難以從根本上改變。如果不借落實《綱要》的東風抓緊做,再托下去,到2020年實現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就缺少了人才支撐,就難以完成。
嘉賓主持人:未來十年長春工大將如何發展?
張德江:我校正在制定“十二五”規劃,集中全校的智慧和力量制定好今后五年的發展藍圖。我想,今后5年以至10年內,我校的戰略任務有二,一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包括教學質量和教育質量,培養更多更好的優秀人才;二是大力推進由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轉變,進一步強化科研和學術研究,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為了完成這兩項戰略任務,我們既要繼承學校的優良傳統,又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實現學校的科學發展。
發展規劃辦公室
二〇一一年八月三十一日